首页 > 大杂烩

“年入70万不够用”算哪门子危机?

2015-11-22 20:12:51 分类: 大杂烩

家庭年收入70万还觉得不够用?一个中产阶层家庭晒出的账单,显示了中产的纠结和焦虑。

文/别问我是谁

我的“中产危机”

时钟指向22:00。每天的此时,当夜渐渐深起来时,不知谁家电视的声音吱吱呜呜从窗外飘进来,仿佛让人感受到一些久违了的属于过去那个年代的悠闲与无聊。女儿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我知道,接下去的一个小时属于我。我通常用这一个小时阅读,或者思考,或者做点别的什么。

不知从何时起,我被周围人称为这个社会里的“中产阶层”,这是一个很诱人同时又让我感到些许迷惑的称呼。

我不知道周围人的平均财产是多少,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中产”的那一份子。但我知道自己似乎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生活,但仍然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困惑。所以,我很难确信自己是否真的跨上了那级被称为“中产”的阶梯。

我生活在上海,上世纪70年代末出生,毕业于全国重点大学,恋爱买房结婚生子按部就班,人生就像教科书上教的那样,一步也不差。丈夫毕业于一所名校的热门专业,还是博士。新世纪的头十年里,我们还清了内环一百几十平米的房贷,开着一辆20万的家用车。

就这样浑浑噩噩流水一般地度过了人生的前三十年,我发现自己逐渐成为身边人眼里的“中产阶层”。于是乎,“中产阶层”的烦恼也就应运而生了。起先只是掀起一些小浪花,后来却逐渐涌成了大潮,简直让人透不过气来。所谓“中产危机”,大约就是这样的吧。

花销不小、存款不多

危机之一,首先是没钱。对,你没看错,最直观也最现实的烦恼就是——没钱。

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目前的家庭收入税前大约为75 -80万。除去税金养老金各种金,大约25-30万,所以到手差不多是50万上下。开支如下(见附表,制图:邵竞)

1.jpg

这就是我们一家全年的开销,约40万元左右。当然,我们不是月光族,但不得不说,我们能存下的钱真的很有限。当然,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教育费用没有那么高,但那时我们的收入也稍微低一些,所以每年能存下的钱基本也就一年10-20万之间了。

如果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投资(实际上也没有太多余钱去投资),例如股票或理财产品,可以想象,我们十年来的积蓄是算得出来的。

未来十年的巨额开销

这么多钱,还有存款,看着也够花了,不是吗?但想到将来,我还是不免焦虑。毕竟,根据正常情况,未来十年我们除了每年仍然需要这样的开支,还有以下这些开支是需要准备的:

1、子女教育:女儿如果在18岁高中毕业就出国的话,我们就至少需要准备200万的存款;如果她高中需要读国际学校,支出需要增加100万。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未来十年最大的开支;

2、医疗:家里的四位老人,未来十年都将进入80岁左右的年龄段,而我们自己也将进入四五十岁的疾病高发年龄段,50-100万的应急医疗费用,可以说是救命钱;

3、养老金准备:十年以后,我和先生都将步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期。退休后的生活要能保持一定水准,更多仍需要依赖于我们自己养老金的准备。以现在物价一年60000元支出的考虑,两个人如果都有幸活到85岁,就需要准备150万的养老金;

4、子女结婚:不管别人怎样想,我女儿结婚时,除非她自己不要,不然我会尽力为他们的小家庭助上一臂之力。我们这样的家庭,准备100万左右差不多吧;

5、个人培训:越接近四十,随着“中产”生活的轨迹越来越清晰,自我的提升也变得迫切而重要。尤其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肤浅和不足,因此更确信也更有目标地希望在自己向往的领域中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我的目标是考出心理学硕士学位,大致所需要的经费是15万元左右。

6、大宗开支:更换车辆大约在30-40万,置换或房屋装修及各类电器更换,大约40-50万。

综合以上,差不多在550万-650万之间。看官们显然都看出来了,根据我们的收入情况,拿出这笔钱是很困难的。

“中产”的纠结底色

行文至此,我知道已经有无数砖头啊朝我飞过来了,炫富?矫情?

估摸着整理一下吐槽点:1、不在家吃早饭你会死啊?2、一个月养花要那么多钱,花痴啊?3、小孩外面学那么多你懂不懂什么叫快乐的童年啊?4、内衣每年都换,你这是吃啊?5、出什么国,你以为读不好书的孩子出国就能读好了?6、小孩结婚是她的事,你管得了么;7、什么?美发按摩要花那么多钱?8、自作孽不可活要求那么多活该有烦恼;9、不装会死吗?还喝咖啡喝红酒呢……

好,所有吐槽我通通接受,但这就是我的生活:

关于早餐,我希望自己能在每天开始的时候,有一个比较安静和宽裕的时间吃个早餐,而不是一口包子一包豆浆匆忙上路那么局促;

关于孩子业余补课,我认为自己没有过硬的背景也没有可以复制的成功经验,既然是社会人我更信奉顺势而为,谁也不是绝对独立和自由的个体。跳舞游泳奥数英语,只要父母引导得当,孩子都能从应试的窠臼中得到宝贵的学习经验和乐趣;

关于内衣问题,事实上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发现穿了一年的旧内衣松松垮垮得不成样子,以至于一个人一想到自己不能被人看到的部分是拿不出手的,并且对自己的身体那么不在意,就让人觉得沮丧;

至于出国的考虑,我想任何一个年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中等收入家庭,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视野,从而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

……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都不能少吗?当然不是。在我看来,这并不是30万一年和3万一年生活水准的差距问题,而是在任何一个收入区间内,人都有权利也有义务认真而进取地活着。这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就有权利也有义务为这样的生活蓝图而努力。

但正如前文所述,我不得不减少一些开支,或者说,需要开动脑筋寻找一些只需要更少成本的生活样式,或是寻找到更好的投资方法,让我的财富有可能更快速地增长。

因此,一个所谓像我这样的“中产阶层”真实的情形是,我每天疲于奔命,精打细算,不敢浪费。所以,我一天里的日程是这样的:

640.jpeg

(制图:邵竞)

回到家,我可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疲惫的妻子或母亲,所以我希望和孩子谈一会儿话,共进晚餐,然后叮嘱她继续完成各科的作业。

晚餐后我们必须运动一会儿,然后吃水果练琴洗澡各种阅读。我会在期间偷偷开会儿小差,到露台上看一下我亲爱的植物。每天大约有二十分钟,我会如此感谢自己所处的世界以及这片刻的闲暇,仿佛二十分钟就是一个世纪,小小的微观世界里就蕴藏着整个宇宙。

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那样幸福,如果这样的生活每天继续下去;但也有的时候,会突然觉得那么恐慌,如果这样的生活每天继续下去的话。

我似乎别无选择

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中产阶层”的我,说来说去其实仍然为钱发愁。每天不敢停歇,看着赚得不少,实际上剩的不多。看着满怀梦想,实际上脆弱得很。

不敢为了投资而买房,或者做一些更有收益的投资,怕市场不稳定孩子教育经费缩水;不敢为了情怀辞职,怕家庭收入不稳定生活样式大爆炸;也不敢屈从现实抛弃理想,怕沦为庸俗中年得抑郁症……

于是,我每天走着平衡木,过着独木桥。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会反复思考着孩子的教育究竟能不能为她带来快乐的问题;思考孩子有朝一日如我所愿跨入美国知名学府但我们这个家庭却不得不承受着与她分离并缺席她青春的悖论;思考着我们为社会、家庭、工作尽心尽责却力不从心的无奈现实……

或许,我这样的人的一生就是这样,每天都在用着“中产阶层”所应该秉持般的努力,使自己的生活能维持在“中产阶层”上,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是——

   

我似乎别无选择。

看完上面这篇文章后,有作者专门写了一篇“年入70万不够用”反驳文,来听听城市中产阶层为何焦虑?

文/吴小明

怎样的人才算“中产”

《“年入70万不够用”算哪门子危机》(以下简称“70万文”)这篇文章的标题,深深触动了一批像我这样的“半吊子”——半辈子都在学校里读书,毕业后有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每天穿得人五人六地出入5A级写字楼,因为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和三十几岁的年龄,被人说成是“社会的中坚分子”。

虽然自己都觉得,凭肚皮里的那点货外加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中坚分子”、“中产阶层”都属于溢美之词。可是倘若有人不把我们列入“中产”,而归入什么“中低收入人群”或“工薪阶层”,估计心里又会有微微的小伤感。

其实“中产”的说法,前几年“开心网”红火的时候,就有个疯狂转发的帖子,里面说“中产”就是指剔除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中间阶层。按照这个帖子的划分,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下的属于普通收入人群,10-30万属于中产的下层,30-100万属于中产的中层、100-200万属于中产的上层。可以看出,收入的跨度还是相当大的。

日本专栏作家新井一二三曾经在《我这一代东京人》里描述,日本经济繁荣时期,日本人对自我阶层的认同出现“一亿总中流”的现象,家家户户都觉得自己属于中等阶层,因为有钱人家吃得起鱼翅,可普通老百姓也吃得起烤鸭,这种人人都有饱足感的微妙差别,让人信心十足。

从这种心态来看“70万”文,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引发这样多的关注了——当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中产的时候,就会关心其他中产的一举一动,何况她谈的还是金钱和生活方式呢?

“中产”的集体焦虑

我的朋友圈,有不少朋友都对“70万文”感同身受,与作者一样对未来生发出一种无限的怅然。而更多的朋友,在仔细阅读全文后总结出6个字:自作孽,不可活。

最犀利的一则评论这样写道:总的来说,作者家庭收入虽然只有70万,却打肿脸充胖子,非得过跟收入上百万的人差不多的日子,而又觉得如果精打细算就太过亏待自己,和自己的身份不符,典型的突然有了点钱就开始“得瑟”。

我无意去评价别人的生活方式,喝红酒喝咖啡、每日咖啡馆早餐、养花种草、每月进口水果、做脸美容,都无可厚非。但有一点,我却十分明确:中产阶层,在拥有安逸生活的表象底下,从来就危机四伏。

所有的中产阶层,首先都是打工者,当你不拥有生产资料的时候,你就只能是中产。在我们的财富没有达到可以仅仅依靠“钱生钱”来维持自己的体面生活之前,不论是年入十几万,还是年入几百万的中产,无论日子怎么个过法,归根到底,对于未来的恐慌,人人都有。

倘若从微观来解剖“70万文”作者的生活,我只能以我普通人的视角来提点小小的建议。

首先,按照我国的税制和四六金的算法,税前70万还是别提了,直接50万还来的直观和实在些。

其次,家庭年收入50万元,在如今的上海,还真不算什么高收入。IT行业的“码农”、制造业的灰领、外企双职工家庭,很多都能达到这一数字,否则满街的宝马三系车和奔驰C系车都是打哪儿来的呢?

作者全家平均每月4万余元,除却还房贷、养车,再支付包括教育费用、日常开销之类的必要支出,应该就花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要用作旅行、个人兴趣爱好、突发事件的花费,确实所剩无几,每年能攒下十多万,很正常。但要考虑孩子未来的高昂教育费和退休以后的优渥生活,我只能说,作者活得还太没有“危机感”。

若干年前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在一些报纸的理财版上就读到了关于“复利”的概念。所谓从30岁起每月存1000元,利滚利,退休时可得72万,是原始资本的整整一倍,足见理财之重要。

我也曾在一个讲座上,听一位投资银行家的理财观,他反复强调的竟然是“节流”二字。10年前,这位银行家的收入已经达到百万,但他依旧认为开源很难,节流却可以掌控,只有不断状大自己的财产基数,减少无谓的消费,才能让自己早日实现财务的自由。

当年,我对此无法理解,如今想来却觉得是肺腑之言。

中产该如何消费

“70万文”作者追求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很美,却让人感觉是一种粗放型的消费观。

我有位朋友,有机会接触一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他发现这些人在消费上有个共同点——就是从不提前消费。

比如其中一位亿万企业家,虽然他经常出现在报章杂志上,但若仔细观察,会发现他的西装只有两三套,衬衫也就几件,领带更是乏善可陈的两三条。可能是高级定制,也可能只是意大利某名牌。但这位企业家,不会因为去意大利出差,就因为打折一口气买好几套屯着,对他来说,只有在最需要的时候,才会购置一套新的。

前些日子,习大大在西雅图接见的美国互联网企业家,有时尚评论员发现“脸书”创始人扎尔伯格穿的西装,都是以前在多个场合穿过的,连领带都是同一条,不愧为“节约小能手”。如此盘整下来,这些“土豪”级人物每年的置装费,可能只有10-20万元,远远低于有些中产家庭。

常常有人说,有钱人小气,穷人穷大方。这话虽然不好听,却说明一个道理,有钱的人,一部分正是因为“小气”,才成为了有钱人;穷人正因为大方,才成了穷人。

实际上,在上海这座城市的血液里,从来都流淌着一种又精致又未雨绸缪的集体消费观。

我想起一个从王安忆的小说里读到过的一个细节:弄堂里有位资本家,每日订了几瓶鲜奶,他家的保姆每天要把老式奶瓶的上的绳子、瓶子外包的牛皮纸和奶瓶里的那块封住牛奶的硬纸板分门别类的整理好,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卖给废品回收站。

这家人的思维是,牛奶是要喝的,保姆也是要请的,这些都是生活的品质,但废品也是不能浪费的,因为“蚊子肉也是肉”。没有小处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大处的品质。这座城市的精神,从来就是无论何种状态下,都能过得从容而优雅。

我们的祖辈,许多不是来自苏南小镇,就是来自苏北平原,不是来自浙北小城,就是来自浙南山区,无论是萧山萝卜干,还是绍兴梅干菜,无论是宁波咸带鱼臭冬瓜,还是扬州酱菜,无不是未雨绸缪而产生的所谓“恩物”。近年来,我发现这种细致的生活哲学,确实被一股浮躁的消费文化所替代,争先恐后的消费和攀比,比之于原先城市中的那股悠然之气,少了一分气定神闲,多了几分“急吼吼”。

当然,我也认为,城市精神也在慢慢改变,一味节流并不利于经济发展。那么,既然选择了“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就不要对未来充满纠结,不如选择相信未来的自己。

人活着的最佳状态,便是今日好过昨日,明天好过今天。而你所经历和体验的这一切,无论好与不好,都将一一奉还给未来的你。

来源:上海观察(id:shobserver)

参考手册

W3c0.com 提供的内容仅用于培训。我们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W3c0 简体中文版的所有内容仅供测试,对任何法律问题及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使用本站时,代表您已接受了本站的使用条款和隐私条款。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鲁ICP备15022115号